啃百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常识

德国科隆旅游必去景点(科隆City Walk:把幽默刻在墙)

2024-10-25 13:45:20
浏览:100

从亚琛坐火车回到科隆已经晚上七点多了,好在夏天太阳落山比较晚,当我推开酒店客房窗户时,一座哥特式的尖塔披着夕阳的金辉闪耀在我们眼前。酒店的位置相当令人满意,它正好处在科隆大教堂和老市集广场之间,向北的客房窗外是大教堂的钟楼,向南的客房则正对市政厅的塔楼。


科隆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最大的城市,在整个德国也能排到第四,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城市名称源自拉丁文: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意为克劳狄王朝的殖民地和阿格里帕的祭祀场所。古罗马大将军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公元前64-公元前12)在公元前38年将日耳曼部落乌比安人安置于此,形成最早的定居点。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乌斯(Claudius,公元前10-公元54)的妻子小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die Jüngere,公元15-74)就出生在这里。也因为这一点,克劳狄乌斯皇帝在公元50年将皇后的出生地升格为城市。不过真正让这里出名的还是科隆大教堂,后面我会另开一篇细说。


科隆城市虽然很大,但我们要去的景点都集中在老城区的核心区里,从我们所住的酒店出发皆步行可达。在古城中漫步,正是我俩最喜欢的旅游方式。City Walk从我们到达科隆的当晚就开始了。


首先来到刚看过的那座塔楼跟前。它在老市集广场西侧,始建于1407年,作为市政厅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存放市政文件。塔楼高61米,晚期哥特式风格,塔壁上装饰有一百多尊石像。二战期间塔楼在空袭中被炸弹击中,战后的市政府决定修旧如旧,但雕像由于经费和设计等原因而搁置了,后来是依靠科隆市民的捐款才使塔楼重新装饰上这124尊雕像。所雕形象的名单由历史学家委员会经过多年讨论修改,直到1988年才获得市议会的最终通过。


这些雕像涵盖了科隆两千年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其中最下边一层是曾经的统治者或相当于统治者的人。比如北面正中的是古罗马大将军阿格里帕、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又称屋大维Octavianus,公元前63-公元14)。

这两位东边就是阿格里皮娜皇后。她身前石柱上的SPQR意为“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是罗马帝国的标志;脚下的CCAA则代表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也就是科隆城市全称的缩写。整个雕像寓意因她而升格为城市的科隆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


再往东靠近东北角的三尊,右边为波斯图穆斯(Postumus,?-269):短命的高卢帝国(260-274)的创始人,他率军分裂了罗马帝国并将科隆纳入自己的领地;中间是君士坦丁大帝(Konstantin der Große,270-337):第一位支持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左边站在角上的是西吉伯特(Sigibert von Ripuarien):法兰克小国里普阿里亚的国王,他在500年左右统治过科隆。可以说科隆由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和第三层都是19世纪以前在各个领域值得称道的名人,包括科隆的第一任大主教希尔德博尔德(Hildebold,?-818)、卡比托利欧圣玛利亚修道院的创建者和首任院长艾达(Ida,?-1060)、将“三王”遗骨从米兰成功转移到科隆的大主教雷纳尔德·冯·达塞尔(Reinald von Dassel,1114-1167),以及“三王圣龛”的制作者金匠和珐琅制作大师尼古拉斯·冯·凡尔登(Nikolaus von Verdun,1130-1205)等。


第四层是19-20世纪为科隆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包括出生在科隆的作曲家和指挥家马克斯·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创建科隆第一所女子文法学校并曾负责科隆大学重建的女权活动家和教育家玛蒂尔德·冯·梅维森(Mathilde von Mevissen,1848-1924)及长期致力于科隆社会援助的律师和政治家卡尔·特林伯恩(Karl Trimborn,1854-1921)等。


最上边一层被称为“来自科隆天堂的守护神”,包括科隆第一位主保圣人圣彼得、遗骨保存在科隆大教堂的“三王”(嘉士伯Kaspar、梅尔基奥Melchior、巴尔退则Balthasar)等。


尽管这些雕像都是些伟大的人物甚至是圣人,但科隆人在塑造他们的时候也不乏幽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雕像下方的基座上,它们通常是些怪诞的形象。其中有一个最特别,就是二层西侧靠北的康拉德·冯·霍赫斯塔登(Konrad von Hochstaden,1205-1261)下方的“自慰者”,他光着屁股头朝下含住了自己的阳具。康拉德从1238年起担任科隆大主教,1248年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科隆大教堂奠基,但他同时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是得到腓特烈二世支持才成为大主教的,然而当皇帝与罗马教宗发生争执时他却帮教宗废黜了皇帝;在选举新皇帝时他靠出卖选票赚了一大笔钱;他还凭借政治手腕挑起科隆贵族与行会的矛盾来巩固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统治。也许科隆人认为他是最能“自得其乐”的政治家吧。

关于塔楼的部分,最后说说东面顶层的钟。这个钟表本身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有意思的是表盘下方的头像:一个戴软帽蓄胡须的男人,每到整点就吐一下他的红舌头。据说15世纪建塔时就有这个形象,被称为Platzjabbeck,意为在广场上张嘴,因为它正对老市集广场。有一种解释是掌握了权力的市民和行会伸舌头嘲笑以前统治这里的贵族。


科隆市政厅早在1135年的文件中就被提到,这使它成为德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市政厅。最早的建筑可能是罗曼式的,1330年重建时采用了哥特式,16世纪在建筑西侧增加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凉廊。这座凉廊分上下两层,宽度超过15米,被认为是科隆最重要的⽂艺复兴式建筑。它也是二战后得以按原样重建的少部分旧市政厅建筑。凉廊顶端壁龛中是手持天平和宝剑的正义女神像。二层中间护板上雕刻着传说中的科隆市长格林的故事:两名教士把市长诱骗到一处庭院,里面有只饥饿的狮子,结果市长杀死狮子并将两名教士绳之以法。这个虚构的故事寓意教会与市议会的争权,结果不言而喻。左右两边的护板也用人狮主题相配,左边是参孙徒手杀狮,右边是但以理被投入狮洞后毫发无损。古代官员就是站在正义女神像下、格林杀狮护板后的阳台上发表“晨间演讲”(Morgenansprachen)宣布议会决定的。


以前从凉廊这个门进去上楼就是汉萨大厅,可惜如今已不再开放。我们从东边的现代建筑走进市政厅大楼。可能很少有游客参观的缘故,里面的保安略显疑惑地问我们有什么事。我一下子也懵了,欧洲国家的市政厅不都是随便参观的吗?于是我反问他:“这里可以参观吗?只是随便转转。”他显得有点儿不情愿地回答:“可以参观,但不能进房间。”


我们先在这个被称为“广场”的大厅里转了转。靠西墙的位置有尊雕像,叫“科隆农民”。它是装饰科隆古城北门的一尊19世纪石像的复制品,这个农民左手握着打谷用的连枷,左臂挂着城市钥匙,右手扶着带有神圣罗马帝国标志的盾牌。下方的高地德语意为:“坚持住,你这个科隆农民,留在帝国身边,无论酸甜苦辣。”表达了科隆人誓与帝国共荣辱的决心。


向西北上楼后进入一个回廊。这里被称为“狮子庭院”,当然还是与格林市长的那个故事有关。二战被毁后,这里最大限度地利用旧的护栏和石像鬼按照16世纪的原始设计重建,可能这就是它现在用玻璃保护起来的原因。

西墙上这个喷泉是利用科隆大教堂(正式名称为圣彼得大教堂)17世纪制作的玛利亚祭坛的框架部分,由20世纪参与市政厅重建的雕塑家爱德华·施密茨(Eduard Schmitz,1897-1965)添加狮头出水口和贝壳状水盆后完成,被称为“圣彼得喷泉”。


回廊旁边就是结婚登记和举办婚礼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正赶上一对新人登记结婚。后来还看到他们和亲朋好友到老市集广场上合影留念。


我们正好也回到老市集广场,就先说说他们合影留念的这个喷泉吧。它位于广场正中,名叫扬·冯·威尔特喷泉,德国雕塑家威廉·阿尔伯曼(Wilhelm Albermann,1835-1913)于1884年设计建造。喷泉顶端矗立的扬·冯·威尔特(Jan von Werth,1591-1652)是“三十年战争”中最著名的日耳曼骑兵将军之一。


基座上的浮雕描绘了关于他的一段爱情故事: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威尔特年轻时向村花格里特求爱,因贫穷遭到格里特拒绝。西侧浮雕表现了他被拒后的悲伤。心碎的威尔特决定投身战场改变命运。参军后他在“三十年战争”中勇猛无比,因表现优异一路晋升到将军,并娶了一位贵族小姐。当他衣锦还乡时看到正在集市上卖水果的格里特,骑马过去向她打招呼。格里特因为一直没等到有钱人求爱还在单身,只是昔日村花早已芳容不再。东侧浮雕表现的就是她看到威尔特将军冲她招手时惊讶和懊恼的样子。

基座北侧的男人雕像象征勇气,南侧的女人雕像则象征纯洁。不知在女人雕像这一侧合影留念的新婚夫妇是不是也考虑了这一层的寓意。


老市集广场是科隆最传统的广场,最早与南边的干草市场是连为一体的,古罗马时期曾是莱茵河港口的位置,逐渐被淤泥充塞后变成了市集广场。中世纪还曾作为马上长矛比武的赛场。二战中除了广场中央的喷泉,周围建筑几乎全被炸毁。战后重建时只有广场东侧20和22号这两幢连体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恢复了16世纪原貌。它北边建筑的上方有个“排便者”雕塑,德国雕塑家埃瓦尔德·马塔雷(Ewald Mataré,1887-1965)于1956年创作。据说是根据老市集广场建筑上的一些历史细节创作的。“排便者”是科隆中世纪以来就存在的一类丑角形象,在市政厅塔楼的雕像下方也有几个,算是很特别的一种幽默吧。

从老市集广场的东南角向南走就是干草市场,古代这里曾是行刑地,类似于北京的菜市口。可见古代统治者喜欢在百姓聚集的地方行刑,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广场南部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骑马像,1815年起科隆被普鲁士统治。骑马像下方的青铜雕像和四块铜板浮雕旨在歌颂这位国王的丰功伟绩,它们均由普鲁士雕塑家古斯塔夫·布莱泽(Gustav Blaeser,1813-1874)设计。


由此向东很快就来到河边,向北远远地可以望见霍亨索伦桥。它是科隆最著名的桥,我们顺着河畔一路走过去。这座大桥最初建于1907年,以取代原来的大教堂桥,1911年竣工时由当时的统治者、日耳曼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揭幕并以他所属的霍亨索伦家族命名。


两岸桥头的两侧各装饰着一尊骑马像,当然都是霍亨索伦家族的国王或皇帝。桥东也就是莱茵河右岸的两尊雕像是原来装饰大教堂桥的,东北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由前面提到的古斯塔夫·布莱泽创作;东南是前者的儿子、首任日耳曼帝国皇帝威廉一世,为柏林雕塑学派的杰出代表弗里德里希·德雷克(Friedrich Drake,1805-1882)创作。


桥西的两尊则是为装饰新建的大桥而请柏林艺术学院教授路易·图阿永(Louis Tuaillon,1862-1919)专门创作的,于大桥竣工的同时揭幕。西北为次任日耳曼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1831-1888);西南为他的长子、日耳曼帝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


这座桥出名不是因为这四尊曾经的统治者雕像,而是因为它上面挂满了同心锁。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桥栏杆上挂着象征爱情的同心锁,但像这里这么多的还是头一回见。据2015年的统计,至少有50万把锁。桥梁维护者还专门对负重进行了评估,尚未发现对桥梁静力学带来危险。


在科隆的几天里,我们从桥西到桥东来回走过几趟,一路感受着同心锁散发的暖暖爱意。不过,也提醒到这里来玩的游客,一定要尽量靠边走,时刻注意来往车辆。这里虽然没有汽车,但德国人骑自行车个个飞快。有天早晨我刚拍完照,突然被后面冲过来的一辆自行车车把撞到手臂。骑车的女士一看就是赶着上班,风风火火的,但她还是在前面停下来回头表示抱歉并询问我有没有事。倒是没有碰伤或损坏什么东西,可是确实吓了我一大跳。我估计她是为了躲避对面骑过来的自行车而靠右碰到我的,之后无论走路还是拍照我都变得更小心了。



这里也是最能凸显科隆特色美景的地方。包含科隆大教堂和霍亨索伦桥的构图,可能是科隆最具代表性的拍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