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百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常识

安丰镇是做什么的(因盐而盛的古镇:东台安丰古镇)

2024-11-12 10:15:24
浏览:100

在长江北面的东台市有一处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这就是安丰古镇,安丰镇隶属盐城东台市,距离东台市区 16 公里。

安丰古镇历史悠久,成陆于新石器时代,古名小淘浦,汉初以煮盐入史,唐开元年间(713—714 年)建镇,南宋设小淘盐场,元代名安丰盐课司,明代成为闻名天下的淮南主要盐场之一,清代以来,安丰镇建成了南北七里长的古街。古镇现存历史街道4处,古巷道68条,明清建筑30余处。以古南石桥大街为中轴、鲍氏建筑群为代表的25万多平方米古建筑群,形成了独特的晋徽商贾与淮扬本土建筑流派相融合的古建筑群。


位于东海之滨的安丰古镇,靠产海盐闻名,但却常遭海水侵袭,使得地方不宁,民不聊生。北宋时期范仲淹任盐仓监,不忍心百姓遭灾,遂率当地民众修成海堤阻挡海潮,这条海堤被称为范公堤,之后将此地改名为“安丰”,寓意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古镇因盐而盛,在古代盐业一直是政府课税的重点,也是各地商贾争相来此发财的宝地。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各地往来的商贾汇集于此,给古镇带来繁荣,使得古镇商业十分兴旺发达,逐渐形成了“两河夹一街”的整体布局形态。古时大宗运输基本上是靠漕运,因此安丰的串场河与海河就成了重要的运输巷道,沿河修有许多老码头,两河东南汇入三仓河,再流入大海,可谓是通江达海。


商贾云集的安丰古镇路面皆用砖石铺砌而成,街道随河流走向或平行或垂直排布。街道两旁屋宇鳞叠,鼎盛时期古街形成了“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庙堂”的繁荣景象,商业的发达让古镇的宗教也顺势兴盛,先后建起了满足当地商贾、居民信阳需求的七十二座庙宇。现尚有留存的有鲍氏大楼、吴氏家祠、万氏古宅、郝氏古宅、朱家大院、曹家大院、钱维翔故居、袁承业故居等等豪宅大院星罗棋布于这九坝十三巷之中。


在安丰古镇所有民居中,鲍氏大楼是最大的一所民居,它坐落在古镇王家巷内。其由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年)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的堂弟鲍致远所建,刚开始为钱庄。建筑总面积达3000 平方米,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洗礼,该建筑现存建筑面积仅有4百多平方米。正宅前后穿堂三进,共 13间,整个建筑布局井然、营造精巧、雕饰质朴,将古代徽派民间建筑和苏北地方文化融为一体。



在古镇,除了民居与宗教场所外,最能体现安丰盐业历史的当属盐课司,盐课司就是朝廷设在安丰古镇上的税务所,专门用来征收盐税的。在中国古代盐铁税一直是朝廷收入的大头,所以绝不会放松管理。在盐课司内设有赈义仓,若是遇上灾年,它还兼有赈灾的功能。当然它最大的功能就是ZF在此征缴盐课和田赋的办公场所,也是盐官处理民间纠纷的地方。因此,建筑群主体建筑就有主衙门、东厢房、西厢房、戏楼,其中主衙门为审案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