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毛驴越来越少?养驴业的困境与出路

驴是一种“万能家畜”,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驴产国,但现在的事实是,全国养殖驴的存栏数越来越低,甚至还要靠进口。驴能驮东西能拉货,也能当坐骑,驴肉还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驴皮可做阿胶,驴骨驴血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都说“富养马,穷养驴”,和马比起来驴一点儿都不精贵,普通人家都能养得起。我国养驴的历史超过4000年,这么算下来驴应该被大量饲养才对。可为什么现在事实却完全相反呢?甚至于我国每年大量毛驴需求量得不到满足,要从国外进口?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驴业现状:存栏量锐减,进口量增加
我国养驴的历史悠久,有5大优良品种,关中驴、德州驴、广灵驴、泌阳驴、新疆驴。我国还有四大驴肉之乡,分别为河北省河间市,陕西省佳县,河南省泌阳,甘肃河西走廊。驴肉火烧、驴肉丸子、红油香酥驴肉等各种美食,让人垂涎三尺。驴皮是制作阿胶的主要原料,阿胶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有补血养颜、滋阴润燥、止血止咳等功效。驴骨驴血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

我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驴产国,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养殖毛驴的数量还是超过1100万头。1996年的年底,中国驴的头数为944.4万头,随后驴的数量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2016年,我国毛驴存栏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随后持续到2019年,数量都保持在260万左右。2020年,部分养殖场停产,母驴损失严重,大量的驴肉需求导致屠宰过量,数量进一步下降,到2020年底存栏量仅232.4万头。

而国外的驴存栏量却呈现上升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1年2月统计显示,2021年,全球驴存栏量5058万头,比2011年增长近1000万头。其中非洲地区增长最为明显,全球存栏量占比由26.9%增长到61%。而曾经存栏量稳居榜首的亚洲地区,却由原本的49.4%下降到26%。国外饲养方式多为散养、放牧。欧美发达地区养殖的驴以保护物种资源、娱乐和为人类提供陪伴服务为主,非洲欠发达地区主要用于农耕役用。
目前呈现的趋势是我国养驴的越来越少,而国外养驴越来越多,在需求未减的情况下,进口成了主流。我国主要在吃上下功夫,国外已发展毛驴的新兴产业。非洲驴业是我们的过去,欧洲驴业是我们的将来。过去的驴产大国已经被撼动,按这个形式发展,未来我国养驴,可能也以保护物种资源为主。

二、养驴少的原因:出栏速度慢,市场价格低,种驴缺乏
我国养殖的毛驴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自然生态适应性广,且粗饲喂养也能产出良好的肉质,驴肉又是阿胶的原料,驴肉市场供不应求。从这些方面看,养驴成本低,市场前景广,应该是个不错的产业。但驴业养殖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万般皆好。

首先是驴出栏速度慢,一头驴要几年才能获得收益,而付出的时间、养殖成本是很大的。驴的妊娠期长达一年,而母黄牛的妊娠期在275~285天,母羊的妊娠期在150天,母猪的妊娠期在110~118天。对比之下,一头毛驴一年只能怀一胎,甚至是三年怀两胎。而其他牲畜已经生完准备怀二胎三胎了。当猪妈妈的崽子都长得膘肥体圆了,驴妈妈还挺着大肚子,人们当然更乐意养前者了。而且驴需要长到3岁才能成熟,开始繁育后代。与之相比,牛出生后10到15个月就具备生育能力。在牛当爸妈的年纪,驴还是未成年。这不仅使得喂养成本提高,难以获得收益,也使得种驴的数量减少,满足不了养殖户的需求。农村有言“年看驴,月看马,十天看老牛”。一头驴出生以后,要一年才能看到长膘长肉,马只需要几个月就能看出来,牛只要短短十日就能看出生长变化。单从生长时间来看,就知道养驴是日日数着养殖成本消耗,迟迟不见经济回报的赔钱买卖。

其次是市场价格低,与驴的生长周期不成正比。按理说,驴生长周期长,价格应该会高。毕竟时间也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指标,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数据,2020年,全国毛驴平均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6.5元,而同期的牛肉平均出栏价格为每公斤38.8元,猪肉平均出栏价格为每公斤32.3元,羊肉平均出栏价格为每公斤40.6元。可以看出,驴肉的价格远低于其他肉类,而且近年来也没有明显的上涨趋势。这使得养驴的收益十分有限,难以吸引养殖户的兴趣。而且,驴肉的消费市场也不是很广泛,主要集中在北方一些地区,南方的消费者对驴肉的接受度不高,这也限制了驴肉的销售渠道和规模。另外,驴皮的价格也不是很稳定,受到市场供求、政策法规、质量标准等因素的影响,时高时低,难以预测。而且,驴皮的加工和运输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技术,不是每个养殖户都能够做到。因此,养驴的经济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这也是养驴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是种驴的缺乏,导致了驴的品种退化和质量下降。种驴是驴业的根本,是保证驴的品质和数量的关键。但是,由于种驴的数量少,分布不均,管理不善,导致了种驴的品种退化和质量下降。一方面,由于种驴的数量少,很多养殖户无法及时获取种驴的服务,只能选择近亲繁殖或杂交繁殖,这就造成了驴的品种退化,影响了驴的生长速度、体型、肉质、抗病力等性能。另一方面,由于种驴的分布不均,很多地区的种驴资源匮乏,只能依靠外地的种驴,这就增加了运输的成本和风险,也影响了种驴的健康和活力。再者,由于种驴的管理不善,很多种驴没有进行科学的饲养、检疫、登记、评定等工作,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种驴档案和追溯系统,这就导致了种驴的质量下降,也影响了种驴的信誉和市场。因此,种驴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养驴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
三、养驴业的出路:提高驴的附加值,建立驴的品牌,发展驴的新兴产业
面对养驴业的困境,我们不能一味地消极和悲观,而应该积极和乐观,寻找养驴业的出路和机遇。我们应该从提高驴的附加值,建立驴的品牌,发展驴的新兴产业等方面,探索养驴业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1)提高驴的附加值。驴不仅是一种肉用动物,也是一种药用动物,甚至是一种休闲动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驴的多功能性,提高驴的附加值。例如,我们可以开发驴的深加工产品,如驴肉火腿、驴肉罐头、驴肉酱、驴肉干等,增加驴肉的保存期和口感,拓宽驴肉的消费市场。我们也可以开发驴的药用产品,如阿胶、驴骨胶、驴血冻、驴皮胶等,提高驴皮的利用率和价值,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我们还可以开发驴的休闲产品,如驴友、驴车、驴乐园等,利用驴的温顺和可爱,为人们提供娱乐和陪伴,增加驴的情感价值。
(2)建立驴的品牌。驴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动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驴的文化内涵,建立驴的品牌。例如,我们可以打造驴的地理标志,如关中驴、德州驴、广灵驴、泌阳驴、新疆驴等,突出驴的地域特色和品质优势,提高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也可以打造驴的文化符号,如驴的故事、驴的歌曲、驴的诗词、驴的画作等,展示驴的历史和精神,提高驴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我们还可以打造驴的社会形象,如驴的英雄、驴的榜样、驴的代言人等,传播驴的正能量和理念,提高驴的社会价值和认同感。
(3)发展驴的新兴产业。驴是一种有着广阔前景和潜力的动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驴的新技术和新资源,发展驴的新兴产业。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驴的基因技术,培育驴的优良品种,提高驴的生长速度、体型、肉质、抗病力等性能,降低驴的养殖成本和风险,增加驴的养殖效益和竞争力。我们也可以利用驴的信息技术,建立驴的智能养殖系统,实现驴的远程监控、精准饲养、智能管理、追溯溯源等功能,提高驴的养殖水平和质量,增加驴的养殖安全和信任。我们还可以利用驴的网络技术,建立驴的电商平台,实现驴的线上销售、直播带货、互动评价、售后服务等功能,提高驴的销售效率和范围,增加驴的销售收入和满意度。
四、总结
驴是一种“万能家畜”,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驴产国,但现在的事实是,全国养殖驴的存栏数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