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红军女战士贺子珍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她的亲家孔从洲向中央提出,贺子珍应当葬进八宝山。
相关部门一时拿不准主意,还是邓小平拍板,说应该让贺子珍葬到八宝山,单独放到一个房间。

贺子珍为何会让中央觉得难办?她和毛泽东的十年患难爱情,又是怎么走散的?
1979年,贺子珍第一次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参观,她的身边就只有女儿李敏夫妇陪同,全程她没有说任何话,只是盯着主席的水晶棺默默流泪。
她如今行动已经十分不便,只能坐轮椅;以这样的方式见主席,却是主席逝世后的第一次。为了到北京、见毛主席,她已经等待了太久,太久。
作为和毛泽东有过十年婚姻的她,只因为年轻时候的倔强,导致她从此内心充满悔恨。

那时候到了延安,个性要强的贺子珍想要有一番作为,可是因为她怀着孕参加的长征,一路上根本得不到好的照料,身体有了亏空。
而当她即将生产的时候,天上还有蒋介石的战机轰鸣,当时天又快黑了,众人只得紧急为她拉起帐围,邓颖超等人陪同着她。
然而千难万难地生下来,贺子珍只来得及和这个孩子相处几分钟,她紧盯着孩子看了又看,最后还是把她交给钱希钧,让他去找一户老乡家托付。
身上仅剩的四个银圆,她全部塞进了孩子怀里。
在大人都艰难的长征路上,贺子珍知道,她无法照顾好一个弱小的婴儿,与其带着孩子冒险,不如把她交给善良的老乡,同样是吃苦,但至少能够安稳一些。

刚生产完的贺子珍,身心俱疲,她得不到足够的照料,又不想给战友们增加麻烦,身体再不适,她都咬牙忍着。
再往前算一算,这已经是她第四次生孩子了,前三个孩子都出生在中央苏区。
第一个是女儿,生育后不到一个月,贺子珍着急投入到战斗中,于是把孩子托付给一个老乡寄养,当时条件略好一些,除了一些小衣服,还有十几块银圆。
战斗结束后,贺子珍回到地方上,却再也找不到大女儿了,直到她都已经白发苍苍,大女儿才有音信。
她的第二个小孩儿叫做毛毛,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孩子,还托人炖了鸡汤,他去外地工作完,马上提着去医院犒劳贺子珍;有空就抱着孩子玩,夸毛毛比他这个一毛有出息。

毛毛大名叫毛岸红,后来交给了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和弟媳贺怡,他们再寻找老乡家寄养。
贺子珍在1933年,还生育过一个男孩儿,不过生下不久后就夭折了。
在接二连三的生育,以及和亲生骨肉生离死别的打击下,贺子珍内心伤痛难消,身体的损耗也迟迟没有恢复,导致她在工作上也力不从心。
这让她从参加革命以来的意气风发,到延安之后,却变成了不能担当大任。
再加上贺子珍18岁就参加了革命,她自认为学识是有限的,到了延安之后,进步女学生、接受了新思想的时髦女青年有很多,贺子珍有些自卑。
这样强烈的落差感,以及担心和毛泽东拉开差距的恐慌,都让她对自己的现状越来越不满。

另外,到了延安的毛泽东,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工作上也越来越忙,他和贺子珍的真正相处的时间反而少了。
贺子珍内心的彷徨无人察觉,而她的骄傲和自尊,又让她不愿意向外人示弱,即使这个人是丈夫也不行。
因此在毛泽东眼里,贺子珍越来越脾气暴躁,不懂得顾全大局,还经常和他无缘无故发脾气。
毛泽东怀念那个在井冈山,细致照顾自己的贺子珍;但贺子珍又何尝不怀念,常和自己谈天说地的丈夫。
贺子珍18岁就参加了革命,跟随红军长征,为毛主席生儿育女,曾经他们也是令人称道的革命夫妻,为何十年患难之后,反而会分道扬镳呢?

贺子珍出生在江西永新,父亲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她和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一起,被乡亲们称为“永新三贺”。
贺子珍又因为特别的才情,和出众的相貌,被叫做“永新一枝花”。
贺子珍从小也是深得父亲喜欢,父亲还给她取了个可爱的小名“桂圆”。这个父亲眼中,本应该乖巧可爱的女儿,却有一颗叛逆的心。
父亲贺焕文既懂得读书,又会经商挣钱,所以贺家的生活一直都过得不错;也因此有钱供孩子上学,请得起传统的私塾先生,也有能力把孩子们送到新式学校。
贺子珍从小就胸怀正气,立下了要为国奋斗的志向,要做新中国的主人。

她在接受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以后,原本杂乱的思绪变得清晰,她开始加入共青团,带头剪短长发,鼓励妇女们放开小脚,走向解放。
贺焕文虽然思想比较开明,但女性在那个时候依然地位低下,所以贺子珍的一些行为,在他看来,就是大逆不道。
比如,贺子珍带着妹妹在小河里玩水,被乡亲们说是有伤风化,贺焕文气得大骂;贺子珍剪头发,贺焕文也觉得有违传统道德。
贺子珍才不管大家的反对之声,她说,这都是新青年的正常行为。
正因为贺子珍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才敢在刚成年就闹革命,跟着袁文才上井冈山,成为第一个红军女战士。
应当说,在两人相识的初期,大气爽朗的贺子珍,正是毛泽东所欣赏的女士的形象。

毛泽东从小也不服从旧规矩,13岁就敢当着客人的面,有礼有节地顶撞父亲。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要顾全父母的面子,毛泽东当时的行为,在大家看来,也是不孝的。
毛泽东的父亲伸手就要管教他,毛泽东也不乖乖挨打,转身就跑到池塘边,说如果父亲要打他,他就跳进池塘里去。
先生教毛泽东要读经典,千万不要看闲书,但毛泽东就是喜欢读《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小说,还能从中汲取到知识。
都有敢打敢拼的个性,都是敢于挑战的年轻人,能够一起走向革命,在井冈山会合,是一种必然。

刚到井冈山的毛泽东穿着落魄,脚还因为长途跋涉出现病痛,不能正常行走,贺子珍就为毛泽东熬药、泡脚,让毛泽东很快恢复了健康。
贺子珍和毛泽东住得近,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悉了起来。他们在一起聊家庭,聊革命,聊彼此的理想。
贺子珍知道毛泽东有家庭,有志同道合的妻子,还有三个儿子,但毛泽东自从到了井冈山以后,就失去了和杨开慧的联系,他很想念妻儿。
当时,井冈山也在不断派人寻找。然而,在敌人的重重阻挠下,井冈山只得到了杨开慧已经牺牲的消息。

那段时间毛泽东郁郁寡欢,贺子珍作为他的秘书,自然要想办法让毛泽东赶快振作起来。
同时,先到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等人,又想尽办法撮合毛泽东和贺子珍。
于情,毛泽东在得到杨开慧的死讯后,逐渐和贺子珍产生了感情;于理,王佐等人认为,婚姻会让毛泽东死心塌地留在井冈山,坚持革命。
事实上,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只不过袁文才等人不相信而已。为了让同志们更信任自己,为了革命的明天,毛泽东答应了和贺子珍结合。
两人的婚姻有“联姻”的成分,但也是建立在两个人有真感情的基础上。
早在二人确定关系之前,毛泽东要下乡时,就会敲一敲贺子珍的窗户,默默地告诉她:“我有事出门了。”

贺子珍除了学习,就是协助毛泽东的工作,时常陪着毛泽东下乡做调查。这段时间,贺子珍能够兼顾爱情和工作,两个人的关系也最融洽。
有一次,毛泽东带着贺子珍,在茅坪一个古庵里,一个整理调查报告,一个负责誊写。
最后的成果是一份厚约3厘米的《井冈山调查》,毛泽东非常看重,他说:“丢掉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痛心”。
然而这种和谐默契的感情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出现了裂痕。
贺子珍和毛泽东志同道合,他们熬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却在日益变好的革命形势下,走向了天各一方,这中间都经历了什么?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共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被分到前线指挥部队,贺子珍则因为怀孕,身体不便,被分到干部休养连。
工作需要,毛泽东即使再担心贺子珍,也没有办法照顾到她;主要是贺子珍非常要强,她也没有去寻求丈夫的帮助。
她在长征路上生下一个孩子,但那个时候把孩子留到老乡家,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贺子珍也没有过多犹豫,就把孩子交了出去。
她不是不心疼孩子,但她心里装得更多的是同志,她更爱的也是事业。她生孩子不久,部队里缴获一批物资。考虑到她身体虚弱,特地分给她两份。

贺子珍把多的那份退了回去,就连毛泽东心疼她,把自己的那份送给她,她也是和战友们分着吃的。
长征途中常有敌机轰炸,贺子珍有一次为了拯救伤员,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当成屏障,炮弹炸开的弹片,就这样扎进去17片。
贺子珍当即被染成了血人,昏迷过去;部队为了让她安心养伤,打算把她留在附近的老乡家里。毛泽东知道后,把自己的担架让给她,坚决要带着她走。
其实在老乡家,除了能静静躺着,没有药没有医生,也没有多的物资让她养伤,就算敌人不来,她也未必能活下去。
贺子珍是在前进路上醒过来的,当她知道这件事时,也一直很感激毛泽东,要不是他的坚持,或许贺子珍早就死在老乡家里了。

不过贺子珍好强的个性还是没有改变,当她必须要依赖战友才能前进的时候,她甚至请战友一枪打死她,因为她不想成为别人的拖累。
贺子珍这样完全把自己奉献给革命的精神,也打动了战友们,从此以后,她就成了战士们心中,最热心最公道的贺大姐。
贺大姐一心为了革命是真的,但她不甘心只做辅助工作,甚至于有一段时间,她连做毛泽东的秘书,都没有办法全力去做。
本来到达延安之后,她一开始也投身到银行工作中,但不久后她就不得不让别人接手,因为她又怀孕了。
没有条件好好养胎,李敏出生的时候也很弱小,被邓颖超取名叫“娇娇”。

贺子珍也很喜欢孩子,但在娇娇四个月大的时候,她又记挂着重新回到工作中,于是狠狠心把娇娇也送到老乡家养着,她自己去抗大学习。
然而她身体里还有弹片,长期以来也没有好好养护过,又因为高强度的学习,她最终昏倒在厕所里,不得不回到家里休养。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贺子珍内心的不满和焦虑达到了顶峰,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太大,她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去解决。
因此,她不再是那个温柔倾听丈夫的小妻子;偏偏这个时候毛泽东的精力,更多地放到了工作中,他也不可能再有大把时间和贺子珍谈文学,安抚她的情绪。
所以贺子珍性格火爆,毛泽东也不是每回都没有脾气,他自己都说,他和贺子珍碰到一起,就像铁和钢,一碰就要响叮当。

因此,将精力分给了毛泽东和家庭的贺子珍,不再是全心全意投身革命的小女孩儿。
她由于自己的局限,和对现实的恐慌,变得不再自信。夫妻关系因此遭到了严峻的挑战。
贺子珍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迫切地想要离开延安,去上海学习、休养,之后又执意要去苏联留学深造。
在这期间,毛泽东对她一直都尽力挽留,好话说尽,还贴心地让警卫员送去贺子珍平时用惯了的物品。

贺子珍见惯了毛泽东的软硬兼施,她还在生毛泽东的气,毕竟毛泽东如果不想吵架,就会用领导的身份压制她,吓唬她要开出党籍,而贺子珍最看重党籍。
贺子珍对于毛泽东的挽留毫不动心,她甚至还让警卫员给毛泽东捎去一张手帕,上面写着“从此诀别”。
贺子珍那时候并不知道,她又一次怀上了毛泽东的孩子。而那一年的春节,毛泽东过得非常孤单。
然而,这个孩子在8个月后夭折了,同时,毛泽东再婚的消息,也传到了苏联,贺子珍悔不当初,但丢下的感情,却没有机会再捡起来了。

毛泽东一直记着贺子珍对他的付出,送女儿娇娇到苏联纾解贺子珍的苦闷。
这次,他写给贺子珍的信,开头称呼是“自珍同志”,他说自己一切都好。信中还写着:“我们就是同志了”。
他故意用的“自珍”,也许就是最后一次叮嘱,这个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女战士,在工作的时候,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从此以后,毛泽东和贺子珍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毛泽东一直关心贺子珍的身体,托女儿李敏带话,让她一定要按时吃药,好好保养,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贺子珍听从毛泽东的劝告,在上海将养身体,直到1959年,才又见到毛泽东。此时的她,被二十多年的思念裹挟,见到人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这是贺子珍最后一次和毛泽东见面,在毛泽东去世五年后,贺子珍也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她葬在八宝山,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她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