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常常在历史教科书和通史类历史读物中被贴上军阀混战、黑暗统治、地盘争夺等标签,似乎只顾自身利益,忽视了国家和民众的安危。但实际上,北洋政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远非简单的刻板印象所能概括。
首先,北洋政府坚守华夏故土,对中国领土的维护充满了决心。尽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频繁,但大部分军阀的行动都围绕着统一华夏大地这一目标展开。他们的争斗虽然带来了混乱,但反映出他们不忘国家大义,即要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
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以及世界全图上,北洋政府坚定地标注了华夏故土,甚至还细致地记录了千年来一直存在的藩属国。这种标注表明他们不仅关注国内领土,也关心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反映出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守。
北洋政府在辛亥革命后,曾一度成功收复了大片失地。例如,川军将领尹昌衡在1912年用了三个月时间收复了藏地,为华夏保住了12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这个壮举表明,北洋政府的政权追求国土完整,而不仅仅是权力争夺。

北洋政府的名将徐树铮在1919年收复外蒙另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例子。他坚决地通过外交手段使掌握外蒙实权的巴德玛多尔同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领土。一夜之间,北洋政府为华夏大地收复了15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此外,北洋政府还出兵收复了唐努乌梁海,为中国领土完整付出了努力。
北洋政府的中国地图明确标注了失地,如黑龙江旧壤、吉林旧壤以及新疆旧壤,反映了他们对国土完整的持续关注和坚守。即使在清朝末年失去土地时,北洋政府依然将这些领土标注在地图上,表明他们未曾忘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亚,与英、美、法、日一同作战,试图收复华夏故土,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努力。此外,北洋政府与苏联签订关于东北及西北待议土地的条约,将清朝末年的失地置于中苏待议地区,再次表明他们对国土完整的追求。
总的来说,北洋政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虽然也存在问题,但他们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上表现出坚决的决心,这一方面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往往较为复杂,不能仅用刻板印象来评判,而应全面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国际背景,以更准确地评价北洋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