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溥”pǔ,形声字,从氵尃声,‘溥’字目前最早见于汉初《马王堆帛书》。氵,与水有关;尃,牛在田里进行农事活动。造字本义:犁耕后土壤返上来浅浅的水,引申为‘水面积变大’;又引申为‘水浅、稀、淡’。
备注:南北方水稻种植周期不同,一般来说,南方水稻一年可种二到三季,即早稻、晚稻或加中稻。早稻收割前,先开沟排水,会少量留点水,早稻收割后要紧接着种晚稻;晚稻收割前,将稻田中的水全部排出,晚稻收割后再进行犁、耕。‘溥’即指收割后马上要种下一季前进行犁耕后土壤返上来的水,犁、耕完成后,此时稻田相对平整,之前土壤里未排出的水分逐渐返至地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水面。
古文释义
【唐韻】滂古切【集韻】【韻會】頗五切【正韻】滂五切,音普。
【說文】大也。
【增韻】徧也。
【詩·商頌】我受命溥將。
又通作普。【詩·小雅】溥天之下。
【孟子】引《詩》作普。
又【集韻】芳無切,音敷。與旉同。布也。
【禮·祭義】溥之而橫乎四海。
又同敷。【書·禹貢】禹敷土。
【荀子·成相篇】作禹溥土。
又伴姥切,音簿。塗也。
又【集韻】【正韻】伯各切,音博。水名。
又【集韻】匹各切,音粕。溥漠,水貌。
【韻會】毛氏曰:从浦从寸。俗作漙,非。
氵 | 尃 | 薄 | 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