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法案之一——《权利法案》。这是足以和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无产阶级的《共产党宣言》相提并论的契约,它象征着一道分水岭:人类的君主的有史以来第一次被议会制定的宪法圈禁在一个十分有限的空间之内。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权利法案》无疑是英国12世纪制定的《大宪章》的延续,但在对君主权力的限制,和公民自由的保障上,《权利法案》显然不是大宪章的改良,而是一次蜕变,带领英国进入了现代国家。

《权利法案》的制定堪称人类史上制宪会议的巅峰
而清教徒在权利法案诞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因为法案本身的光环而被大家忽略。实际上任何一次改革背后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群体的推动。正是清教徒的信仰和价值观对权利法案的起草和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一些著名的清教徒则成为了权利法案的重要缔造者和支持者。
清教徒是干什么的?
17世纪的英格兰,清教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深受欧洲大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清教徒的“清”,是指英文的Puritan,意为清洁,有炼净,圣洁的意思。清教徒主张过神圣节制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重视家庭关系,并以家庭为单位例行对上帝的敬拜。清教徒十分重视教育(美国哈弗大学和耶鲁大学均为清教徒创立),尤其是家庭教育。这个群体的信仰深深地影响了当时英格兰的政治、文化和社会。
清教徒只承认《圣经》的权威,不承认天主教教皇的统领,同时也反对英国国教保留天主教的旧仪轨。因此,清教徒受到当时英国国教会的压迫和迫害,信仰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不过清教徒的反抗也从未停止。比较著名的一次大动静就是100多个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定居,成为美国历史的开端。不仅如此,清教徒也孕育了美国这个国家的价值底色,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
信仰生活的习惯使清教徒这个群体天生带有强烈的反权威倾向。这与这个群体热爱阅读,信息接受面较广有关。而热爱阅读的传统则来自清教徒的传统:每一个信徒必须亲自阅读《圣经》,除《圣经》外,人间无权威,国王不是权威,贵族不是权威,行政官长不是权威,教会更不是权威。正是这样的思想传统,为后面《权利法案》的签署修直了道路。
二、清教徒与权利法案
促使《权利法案》诞生的直接起因,是一次波及了从上至英国皇室下到平民的宗教斗争——光荣革命。这场革命中苏格兰长老会背景的辉格党和支持英国国教背景的托利党,联合驱逐了支持天主教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改由威廉三世继位。
但在更早之前几十年的英国内战中,英国人已经把英王送上了断头台。反抗英王查理一世的领袖,自封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即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他在实质上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使广大平民阶层得以进入政治舞台。

克伦威尔
虽然克伦威尔从未在公开场合宣扬自己清教徒的身份和信仰主张,但他的行为毫无疑问体现了清教徒的思想,即反对王权扩张,支持各新教教派的宗教自由。
与法国大革命之前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启蒙一样,光荣革命之前也有长足的思想启蒙对民间智识的开启。17世纪英国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约翰·洛克,也是一名清教徒。约翰·洛克的代表作《政府论》《论宗教宽容》《人类理解论》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政府功能和职权范围,而他在宗教信仰自由,人类生命财产和自由受神圣保护的观点,基本已经成为了的现代国家的共识。

约翰·洛克
但与大革命不同的是,清教徒发起的启蒙运动和革命行为,带有一个特征,即他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又呈现出反乌托邦的保守主义倾向,这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贤们完全不同,只要与大革命前夕法国的思想启蒙领袖做一个对比,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清教徒思想家的这一不同之处。
清教徒影响的英国与没有清教徒的法国,走上了不同道路
清教徒虽然没有推翻君主,但是成功地利用《权利法案》将国王圈禁在了一个笼子里,人民的自由和利益以法律形式得到了保护,彻底解决了王权扩张的问题。在《权利法案》诞生一百年后,法国这边的大革命以十分残酷的方式终结了波旁王朝,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被送上断头台,但专制却远未结束,新政府的确立后专制甚至更加被强化了。
这里面固然有历史和社会制度,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法国人对自由的珍视与英国人,尤其是英国清教徒有着天壤之别。
法国的大革命可以说是一次普通民众的利益被无底线触犯后的无底线反弹,带有一股疾风烈火般的浪漫情怀,但是这和追求自由关系不大。法国人对自由的珍视并没有上升到价值观层面,这也和法国历史上缺少自由的传统有关。
就连伏尔泰这样在启蒙运动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都对英国的自由传统表示出深深的不理解,转而对当时的大清帝国这种极端的君主专制表示出由衷向往;法国的重农学派代则干脆认为人民不需要自由,一切希望都应寄托在法王路易十六的英明治理上,只要国王陛下注重教育,让愚蠢的人民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推崇哲学王的伏尔泰,一生最崇拜的皇帝是乾隆
法国的革命派在推倒了君主制后,开始以乌托邦式不切合实际的构想来建立政权和治理国家,导致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革命政府无法真正地恢复法国的秩序,反而越搞越糟;而由于缺少对自由必要的审视,经历了几十年折腾之后的法国人又认为,只要能恢复秩序,即使以自由为代价,重回专制时代也无所谓,因此后面的法国又出现了波旁王朝和拿破仑的复辟。即便在共和体制下,威权政府的影子也从未退却。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可以说,之所以存在着这些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与法国历史上缺少清教徒传统,因此法国很容易将一个人捧上神坛,当对其失望时又将其送上断头台。

像拿破仑这样的强权人物,英国历史上从未出现,但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却始终超越法国
大革命的几十年后,英国在海上通过特拉法尔加海战彻底终结法国的海权,在陆上利用反法同盟打垮拿破仑,终结了法国制霸欧陆的地位,这些显式的历史事件不过是英法两国走在不同道路上的导致的结果罢了。而在两种不同道路的选择上,清教徒的伦理和传统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