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赵村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沟赵街道办事处南部,辖东赵村、西赵村两个自然村。村中发现的东赵遗址,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村名由来
村中最早为赵姓在此定居,后形成村庄,遂称为赵村。后来有多个姓氏到此定居,但村名仍称赵村。清代,村中建有寨墙,寨内住有赵、孟、郭、李等姓氏。后来多个姓氏迁至寨墙外的西部定居,也称赵村。为了区分,村民把住在东边寨内的村称东赵村,西边寨外的村称西赵村。
历史脉络
夏代,该地有先民在此居住,建有城墙。后因变故,城墙荒废。
明代,有山西洪洞县的移民到此定居,形成村庄。
清代,赵村逐渐发展成一个大村,属于荥阳县辖区。
1953年,赵村由荥阳县划归郑州市郊区。
1958年,赵村划归西郊人民公社(又称须水人民公社,1983更名为须水乡)。
1983年,赵村划归新成立的沟赵乡。
2012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东赵自然村村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疑似祭祀坑区、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周时期文化遗物。遗址被命名为东赵遗址。
2015年,东赵遗址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村庄档案
东赵遗址(夏代城墙遗址),位于赵村所辖的东赵自然村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2012年10月,为配合“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疑似祭祀坑区、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周时期文化遗物。
2014年1月4日,正在进行的郑州西郊东赵遗址考古发掘中,新发现大、中、小三座“叠套”在一起的古城里,均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遗迹出土。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中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新发掘出的卜骨坑、祭祀区、儿童奠基现象等,都是我国夏代考古史上首次或为数不多的发现。
考古人员在“中城”里发现一处卜骨坑,从中出土数十块密集摆放的卜骨。卜骨坑内的卜骨都是被使用过的,上面有灼烧过的痕迹,也有卜兆,它们在同一个卜骨坑里集中摆放,应该是多次占卜的结果,有可能是商代殷墟卜甲集中埋藏放置习俗(制度)的雏形。
中城的城墙里还发现有儿童奠基现象。用以奠基的儿童遗骸,是在城墙的某一层位当中发现的,说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夯筑城墙的过程中,有将小孩埋入奠基再继续夯筑的制度,这种以人奠基的现象,在同时代的城墙修筑中是很少见的。中城里还发现了疑似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大型祭祀区:40多个祭祀坑排列基本有序,似有分组的可能,有的其中还有猪骨架和石铲,但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仓储区,考古学家正在对其进行更细致的科学测试,以最终确定其性质。
考古人员还在中城里发现商代早期大型回字形宫殿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这是目前郑州地区发现最大的、最完整的商代早期宫殿建筑基址。
东赵遗址有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等重大发现。遗址东距郑州商城约14公里,北距大师姑城址约7公里,处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区域。东赵遗址新发现的“中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城址中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商代早期宫殿建筑基址。它与郑州地区其他夏商遗址一起,孕育和繁盛了早期华夏文明。2015年,东赵遗址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