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百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常识

民间艺术有哪些简介(最有河北特色的5种民间艺术)

2024-08-06 11:15:28
浏览:100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悠久的时光,留下许多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我们每一个人对遗产都要心存敬畏、对文化充满自信。

1、芦苇工艺画

唐海七农场以芦苇工艺画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旅游经济,该场以“开发建设湿地原生态旅游区,建成曹妃甸港区安居休闲的后花园”为目标,坚持把湿地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依托广阔湿地资源,不断探求芦苇深加工项目。目前,已成立了滨海芦苇工艺公司,加工生产各种规格苇艺制品200余件,并成立了专门的经销店负责营销。滨海芦苇工艺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芦苇粗加工、初加工局面,为进一步推进芦苇深加工项目奠定了基础。

2、井陉拉花

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的西陲,东距省会40公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3、固安相子(邢氏纸雕)

“固安相子”俗称邢氏纸雕,因作品栩栩如生和实物真实相像,所以取名为“相子”。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固安相子是一种以经过特殊处理的纸张为原料,塑形为主、雕刻为辅的工艺,最早起源于寺庙里的1造像和油漆彩画。产生于清代中期,发源廊坊市固安县,目前的传承人为第五代传人邢坤。

“固安相子”(邢氏纸雕)其作品体质轻、坚固、不怕水,以“抓胎一绝”而著称,在民间影响力很大。其作品多种多样,作品精致而独特,做工复杂而细腻,有戏剧用的帽子、头饰;有各式各样的京剧脸谱,来源于民间的题材也很广泛,像民间故事中的麻姑献寿,表现喜庆的吉庆有余,表现日常生活的小马拉车,还有龙头风筝的造型等等。

4、桃林坪花脸社火

八百多年前,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进行了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花脸社火,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桃林坪花脸社火历史悠久,脸型奇特,服装道具古老,武艺高超,作品齐全。有严密的组织,表演队伍庞大,以护纲护驾做依托,有无形的组织纪律,建立起一种自发的秩序,而且表演技艺独特,每次举办表演活动,都有省内外数百名摄影记者前来采风。

5、永年抬花桌

永年临洺关抬花桌是一种具有鲜明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样式,融民间工艺制作、抬舞、吹奏、打击等于一体,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永年县的临洺关镇六道街,兴始于唐代初期。

据记载,隋末秦王李世民在临洺关西五里处之娄山驻军,与在永年称王的窦建德对阵打仗,后李世民取胜,建立唐朝。李世民登基,并开创贞观盛世,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临洺关造观音阁,民间大庆,结花插桌,锣鼓开道。之后,抬花桌便延续下来,成为民间欢庆丰年、节典盛庆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动。

以上5大民间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瑰宝。它们凸显出“中国范儿”,不仅广受国际友人的欢迎,也在中国人民的世代传承之下,不断发挥出新的光芒。